這兩天一些媒體爆出中國制造的新加坡地鐵列車重要結構組件及車身出現(xiàn)裂紋,共有35列列車須運返原產(chǎn)地青島替換車身。這則報道在國內外眾多媒體間不斷轉載,“低價競爭”、“嚴重缺陷”、“中國制造滑鐵盧”等詞匯不絕于耳,甚至拿出最近中標的美國芝加哥地鐵說事。但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針對這一報道,新加坡交通部5日晚就已發(fā)表聲明,強調這批返廠列車并非出現(xiàn)結構性裂痕,列車安全性能未受影響。
聲明表示,當局在2013年對這批列車進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瑕疵,主要為車身一些細小裂痕。鑒于列車處在保修期,交通部3年來已分批將部分列車運回青島廠房免費更換車身。聲明強調,這些瑕疵都是表面裂紋,不會影響列車系統(tǒng)和性能的安全性。
為進一步澄清公眾對列車安全性的疑問,新加坡交通部在聲明中表示,發(fā)現(xiàn)列車車身上的裂痕后,新加坡方面和中國廠商每月都對列車安全性能進行測試。2013年,第三方機構評估確認列車在行駛中是安全的。
此前有媒體報道說,列車車身將于2023年之前完成更換。對此,新加坡交通部在聲明中說,廠家表示將在2019年完成所有更換工作。
近年來,針對中國制造的各種抹黑報道此起彼伏,往往再正常不過的召回行動,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描黑。其實,小到一個汽車座椅大到一架載人客機,在國外都不乏有召回的先例。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制造的一些產(chǎn)品的確存在很多的質量問題,在國際上留下了不好的聲譽,但早期的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美國制造也都有過同樣的問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十二五”以來,中國制造產(chǎn)品質量水平穩(wěn)步提升。原材料和裝備類產(chǎn)品質量大幅提升。航天、發(fā)電、軌道交通等重大裝備質量水平進入世界前列,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和建材等主要產(chǎn)品技術標準和實物質量已與國際水平接軌,工程機械、通用裝備質量與可靠性水平不斷提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消費類產(chǎn)品質量和檔次明顯提高,紡織、家電等產(chǎn)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移動通信、基礎軟件等信息技術產(chǎn)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同類產(chǎn)品水平。而且,我們還在質量這方面不斷的努力,去年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更是提出“質量為先”的基本方針。